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并稱作禪定。又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系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于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偫ㄆ饋碚f,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凈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后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后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后念的連續如項鏈,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后才能把前后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于一念,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凈心的目的,主要由于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后遺癥。不過這些均屬于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并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松身體的肌肉,也放松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松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圣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ㄊ婪◣煟?/p>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埂付U」「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里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即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凈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在“戒、定、慧”的三個階段中,“定”從“戒”至“慧”的橋梁。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并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埂甘纸诸^好參禪?!埂溉鐏盱抖鶗r中常起觀照?!怪灰钅钣X照,當下「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禪定的種類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歸納為四類,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靜慮,為梵語“禪那”之漢譯,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通常所說的四禪。
(一)初禪,離生喜樂。即離欲界諸惡不善法(身惡、語惡),有尋有伺,于尋伺未見過患,及有對治欲界諸惡之善尋伺。喜樂者,已獲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禪定境,內心喜悅,于喜樂未見過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遠離,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性。此初禪具足五支:尋、伺(為取所緣)、喜(為受境界)、樂(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為禪所依。)?!惰べぁ肪硎恢姓f,由斷除五法、修滿五法而證此定。所斷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見或聞,或曾領受,憶念歡喜。(2)欲所引憂,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憂惱。(3)不善所引憂,即由憂苦的心情而行殺業,乃至起邪見。(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樂的心情而行殺業,或生邪見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屬造殺業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惡方便,或于諸惡放任不斷;又不善現前,隨順而行。所修五法者:(1)歡,因清凈持戒,生起無悔,心意適悅。(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悅。(3)安,謂離粗重,身心調適。(4)樂,由離身心粗重故,于諸(欲界)煩惱而得解脫。(5)定,即于所緣,審正觀察,心專一境。
?。ǘ┒U,定生喜樂。有四支:內等凈(為取所緣)、喜、樂、定。即于初禪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舍,于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系念安??;對快速變化的所緣境界能正遠離,于較為穩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內心一味寂靜,乃至極寂靜。這種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就是內等凈。定者,超過初禪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喜樂者,由超越尋伺,離初禪地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有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于彼喜相未見過患。
?。ㄈ┤U,離喜妙樂。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為取所緣)、樂、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見過患,于喜離欲,由離尋、伺、喜故,名之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現行,立即以慧覺知,方便棄舍。樂者,由離令心踴躍之喜,內心寂靜,便唯有樂受及輕安樂。
?。ㄋ模┧亩U,舍念清凈。有四支:舍清凈、念清凈(二者為取所緣)、舍受、定。入此第四禪者,進一步舍斷第三禪中之樂。至此,一切尋、伺、喜、樂、入息、出息都斷盡無余;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故說舍念清凈。
“解脫”類定,包括了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三種,略說如次:
?。ㄒ唬┌私饷摚海?)有色觀諸色解脫——已離欲界得色界定者,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觀想自在,而于欲界諸色以光明相專注思惟,而成就觀想。(2)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在前,又不思維彼想光明相(屬于色界),于外色(屬欲界)而作觀想。(3)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于第四靜慮解脫諸障,令得根本圓滿。凈,即第四禪中離諸障而舍念圓滿清凈;解脫者,能解脫凈不凈變化生起煩惱障;身即意身(體);作證,由于智斷而證;具足住,第四靜慮根本圓滿,為圣所住。(4)空無邊處解脫——于彼空處已得離欲,即于虛空思維觀想。(空無邊處定者,即心除遣諸色、想之后,起無邊虛空觀想而安住之。)(5)識無邊處解脫——于彼識處已得離欲,即于此識思維觀想。(識無邊處定,這是先舍前虛空無邊處想,即于能觀之識起無邊行相。)(6)無所有處解脫——于無所有處已得離欲,而于識無邊思維觀想。(無所有處定者,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余境,都無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于非想非非想處已得離欲,即遍于想可生處,應作觀想。(非想非非想處定,它是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超過無所有處之想,及識處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無想者,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得自在故。)(8)想受滅(即滅盡定)解脫——修習暫背棄受想,令離定障。
?。ǘ┌藙偬帲海?)內有色相觀外色少——以色界定觀于欲界有情諸不凈相,及少分資具之好、惡、勝、劣,于彼諸相能隨意隱蔽、自在回轉(改變),得如實相。(2)內有色相觀外色多——以色界定觀欲界廣大之外色(如宮殿、房舍等),令得清凈。(3)內無色相觀外色多——無色相,即離色界欲,得無色界定。(4)內無色相觀外色少。(5至8)內無色相觀外色青、黃、赤、白。此八勝處,體即是前三解脫。初二勝處,由初解脫出;次二勝處,由第二解脫所出;后四勝處,由第三解脫所出。由三解脫故,得勝定自在。此以解脫為因,勝處為果。又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此即以勝處為因,解脫為果。要之,前解脫中得觀想自在,今于勝處得制伏自在。
?。ㄈ┦樘帲杭吹?、水、火、風、青、黃、赤、白、空無邊、識無邊十種遍處。于所觀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廣大之境,故名遍處。初八遍處,唯從第三解脫流出,后二遍處,即是空無邊、識無邊二種解脫。對前八色遍處修習純熟,能引賢圣觀想神通,乃于諸事轉變神通,其所變事,堪有所用。由識遍處修習純熟,便能引發無諍、愿、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修習熟練,于一切物隨其所欲,皆能轉空。
修觀行者,由解脫—→勝處—→遍處,次第而進。因先于所緣得思維觀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處,則能如其所欲而作觀想。遍處、勝處是諸解脫能清凈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無生法忍是什么意思?無生忍的意思 無生法忍,簡...
佛教的自在是指進退無礙。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
弟子即徒弟。如你對某種技藝有興趣,想要學習,...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悟道,開悟成道,...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德行是什么意思? 德行,梵語gun!a,在佛教中有兩...
三昧,佛教用語,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
佛教法相是什么意思?法相指的是什么? 法相,在...
甘露是什么意思? 甘露,愿意為甜美的雨露。佛教...
祈愿,意指請求、祈禱、希望等。是寄托一種愿望...
十八層 地獄 (或稱十八地獄、十八重地獄、十八...
真言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真言,如來三密中...
佛教解釋 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
行善(佛教解釋) 行善以善行為本,以使得受助者...
福德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福德? 福德是善業所感的...
逆境,不順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悟道,開悟成道,...
什么是六根、六塵、六識? 說起來,很簡單,那就...
無色界(佛教解釋) 無色界為三界之一,又稱無色...
出家(佛教解釋) 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
十八層 地獄 (或稱十八地獄、十八重地獄、十八...
行善(佛教解釋) 行善以善行為本,以使得受助者...
什么是六根、六塵、六識? 說起來,很簡單,那就...
大德是什么意思? 大德,是對修行人的敬稱,梵文...
世尊是什么意思? 世尊,是對佛陀(釋迦牟尼佛)...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五濁惡世真的是個混亂的年代,許多眾生受到種種...
佛光(佛教解釋) 佛經中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宇...
莊嚴 (漢語詞語) 莊嚴,指端莊而有威嚴;形容...
佛教中的蓮花是什么意思?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