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煩惱什么是煩惱?佛教怎么解釋煩惱?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這六種煩惱分別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
梵語Klesa的意譯。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經上關于“煩惱”的分類、解說很多,如根本煩惱、隨煩惱、分別煩惱、俱生煩惱等。最主要的煩惱,即貪、嗔、癡“三毒”。南朝梁·寶志《大乘贊》認為:“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憂愁苦悶,心緒不寧。如《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我恁地一個人,許多房奩,卻嫁一個白須老兒,好不生煩惱!”又如聞一多《紅燭·時間底教訓》詩:“昨日的煩惱去了,今日的還沒來呢!”
佛門云:煩惱輕,智慧長。斷了分別、執著的樣子是:煩惱輕、智慧長。最明顯的是,聽經有悟處、讀經能通達義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為了斷煩惱;煩惱沒有了,清凈心就會現前,根本智就現前。戒能斷煩惱,定能斷煩惱,慧能轉煩惱為菩提。贊嘆比毀謗傷害人還要厲害,毀謗會叫人生煩惱,贊嘆同樣也叫人生煩惱。大家對他一贊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統統生起來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進,只有往后退。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一心不亂;功夫就是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后放下根本無明。 我們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無明。無明繼續不斷往下發展,那就變成見思煩惱,那就得造業受報。心一天比一天煩惱,就是業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凈,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凈土容易成就,在于“帶業往生”,不需要斷見思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 煩惱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貪嗔癡慢。見思煩惱通常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見惑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包括慳貪、嗔恚、愚癡、傲慢、對于圣教的懷疑。對于圣教的懷疑,就是對于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懷疑;對圣教懷疑是很大的障礙,它是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里面的一個。
煩惱的來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沒有做好,所以煩惱;也可能是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導致腦子好亂,自然煩惱就來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點嘮叨,東說西說,有些說的比較難聽,又不能頂嘴,不知道怎么辦而煩惱,還有很多原因。
煩惱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效率,要試著解決這些煩惱。
煩惱是因為有些事沒辦法解決,又擔心有不好的事情,心煩意亂心事重重就會生出煩惱。有時自己一人解決不了的事情,又須要別人幫助時也會煩惱,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也會煩惱。所以只有靜下心來了解事情的原因和真相,才能讓心里不會那么多煩惱。只要不是一下子就要解決的事,就等等再說,事情可能以解決,煩惱也就沒有了。
樂觀、開朗、積極、進取、沉穩、平靜、寬容等等,相當于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們內心經常感到焦躁不安、積郁不歡、疑神疑鬼、情緒失控、行動混亂,或者自私、虛榮、患得患失、勾心斗角、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說,負面的情緒和不好的心態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通俗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根據佛教,我們所謂的世間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自己的身心,一類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識)。眼睛所看的是顏色、光等。耳所聽的是聲音;鼻所嗅的是氣味;舌所嘗的是味道;身體所碰觸的是觸覺,如軟的、硬的、滑的、粗的、輕的、重的、冷的、暖的,還有痛、癢等。意所思維的是各種各樣的現象。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為了求這個求那個,那么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或許有些人會這樣說:“我為什么要學佛呢?我為什么要修行呢?你們佛教說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覺得很快樂。我還年青,沒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還健康,沒必要無病裝??;死亡對我來說也還很遙遠,所以我認為沒必要學佛。即使想學,也等我老的時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對于有些人來說確實沒有很深刻的體驗。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現實人生的現象,它們只是結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導我們修行并不是從結果著手,而是從因下手。如果“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就好像一個人平時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飲、生活紊亂,等到身罹絕癥時才臨渴掘井已經太遲了。一個社會不推廣衛生保健,只知道建造醫院、診所;一個國家不提倡民風、道德,只知道設立警察、監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同樣的,人生是現實,苦是結果,而導致苦的原因是煩惱,煩惱才是元兇。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要脫離諸苦,唯有從煩惱下手。斷除煩惱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標。只要一個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個人有煩惱,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處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沒有煩惱,他就沒必要學佛,也沒必要修行。佛教對他完全沒有意義。就好像我身體很健康的話,就無須看醫生,無須吃藥。但是,正因為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想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想要去除煩惱,必須先了解煩惱,以及煩惱產生的原因,這樣才好對癥下藥。雖然煩惱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歸結為貪、嗔、癡三大類。
什么是貪?貪就是指想得到東西,心黏著對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厭惡對象,不喜歡、討厭、反感。從憤怒、兇狠、殘酷,到憂郁、煩躁,都屬于嗔。
什么是癡?癡是心對目標的愚昧、盲目、無知。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和意,離開了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眼睛看到好看的、美麗的東西,會產生愉悅的感受,認為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產生想要得到、擁有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就生起。
當一個人見到不喜歡的東西,聽到難聽的聲音,聞到很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或者天氣酷熱難耐的時候,就會產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為對象是不好的、是壞的,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這種心理就是嗔。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癡。癡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為有癡,貪、嗔才會產生。
總之,貪婪、追求、執著、癡迷,還有邪見、傲慢、虛榮等,都是屬于貪。發脾氣、煩躁、妒忌、焦慮、憎恨等,都屬于嗔;麻木、愚蠢、無知、恍惚等,屬于癡。所有的煩惱都可歸類為貪、嗔、癡。
貪、嗔、癡三種煩惱,佛教稱為三不善根,即一切煩惱的根本。
所謂的煩惱,其實都是基于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產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產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產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癡三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占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為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為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這叫做癡。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層關系:見到好的就想得到,見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煩惱就這樣產生了。
煩惱又可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面叫做違犯性煩惱。違犯性的煩惱是一個人不良心理已經表現在他的行為上了。比如一個人暴怒到要殺人或者殺生;由于貪心而去偷別人的財物,去搶劫;打架,罵人、騙人、搬弄是非;為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打壓別人;沉迷于追求異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賭。心里的煩惱已經顯露在身體的行為、語言上,稱為違犯性煩惱。這種煩惱是最粗的煩惱,已經在燃燒人的身心了。
第二個層面叫困擾性煩惱,即一個人的煩惱只浮現在心里,還沒表露出來,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憎惡、煩躁、散亂、沮喪、麻木等。例如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采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你感到很焦慮、煩躁不安,但還不至于做出沖動的事情來。雖然在語言和行為上并沒有表露出來,但內心已經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緒所占據,這叫做困擾性煩惱。
第三個層面叫潛伏性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指沒有表露于行動、語言和內心的煩惱。也即是說,沒有煩惱,但并不等于說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它們只是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例如: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時,生起的心稱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時可能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煩惱立刻就跑出來了。譬如大家很歡喜地坐在這里聽佛法開示,暫時將工作放在一邊,沒有煩惱;但聽完之后,一回到辦公臺,看到一大堆還沒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煩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靜止不動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他的心很快樂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間,入定多長久就享受多長久的禪定快樂,完全沒有雜念,更不用說煩惱了。但是當他出定后,當他看到了漂亮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內心難免會產生貪愛,這證明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被斷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鎮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還在,一到春天,它又開始發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樣,只把草拔出來,但根沒有被拔掉,有機會它還是會生長出來。煩惱只要沒有被連根拔除,它就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叫做潛伏性煩惱。
無生法忍是什么意思?無生忍的意思 無生法忍,簡...
佛教的自在是指進退無礙。真正的自在,不是想做...
弟子即徒弟。如你對某種技藝有興趣,想要學習,...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悟道,開悟成道,...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德行是什么意思? 德行,梵語gun!a,在佛教中有兩...
三昧,佛教用語,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
佛教法相是什么意思?法相指的是什么? 法相,在...
甘露是什么意思? 甘露,愿意為甜美的雨露。佛教...
祈愿,意指請求、祈禱、希望等。是寄托一種愿望...
十八層 地獄 (或稱十八地獄、十八重地獄、十八...
真言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真言,如來三密中...
佛教解釋 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
行善(佛教解釋) 行善以善行為本,以使得受助者...
福德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福德? 福德是善業所感的...
逆境,不順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悟道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悟道,開悟成道,...
什么是六根、六塵、六識? 說起來,很簡單,那就...
無色界(佛教解釋) 無色界為三界之一,又稱無色...
出家(佛教解釋) 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
十八層 地獄 (或稱十八地獄、十八重地獄、十八...
行善(佛教解釋) 行善以善行為本,以使得受助者...
什么是六根、六塵、六識? 說起來,很簡單,那就...
大德是什么意思? 大德,是對修行人的敬稱,梵文...
世尊是什么意思? 世尊,是對佛陀(釋迦牟尼佛)...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
五濁惡世真的是個混亂的年代,許多眾生受到種種...
佛光(佛教解釋) 佛經中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宇...
莊嚴 (漢語詞語) 莊嚴,指端莊而有威嚴;形容...
佛教中的蓮花是什么意思?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