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者,梵音“武勿巴薩嘎”,或譯為優婆塞。“武勿巴”,近也;“薩嘎”,能作事,謂之親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試入之實行能作者,故稱為近事之名聲也。又事者,謂親近善根、涅槃、解脫三學之事,是于清凈道次、涅槃分位,清凈不遠之能作者。
受持五戒者的梵文音譯為:武勿巴薩嘎或優婆塞,前者音更接近于梵文。梵文意譯為:近事。
“武勿巴”是“近”,“薩嘎”是“能作事”,合之為近事。何謂近事呢?“謂之親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試入之實行能作者”,親近三寶、敬重三寶、承事三寶,開始嘗試做一些該做的、能做的事情的在家人。“故稱為近事之名聲也”,所以叫近事,這是一個意思。
“又事者,謂親近善根、涅槃、解脫三學之事”,這個“事”就具體說明了是哪些應做的、能做的事了:
“親近善根”,親近培養自己的善根;“親近涅槃”;“親近解脫三學”,親近戒定慧三學。近事要近這些事情。
“是于清凈道次、涅槃分位,清凈不遠之能作者”。“清凈道次”,就是清凈的菩提道;“涅槃分位”,涅槃的全貌我們證不到,但它的支分要一點點做到,還有持戒護戒的事情,對這些事情都能親近、不遠離、能作之的人叫近事。
優波離問佛言:“若不受三皈,得五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八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十戒不?”
佛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皈,三皈既竟,乃得五戒。”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六》
佛制定的所有戒律都必須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因此要先皈依成為佛弟子后,才能求受五戒。
皈依和受戒是兩個層次。皈依,是真正進入佛門、正式成為佛弟子的標志,受五戒,是別解脫戒的基礎。
佛是所皈依的大師,法寶是正皈依的核心,僧是皈依過程中的助伴。能依法寶,才能解脫怖畏、苦難。因此皈依之后,要按照佛陀所說的法去做。
佛陀說法具有善巧、應機施教的特點,即依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說適合各自的法。戒律是從佛的大悲心流露出來的。依戒修行,可以讓佛弟子防非止惡,離苦得樂。持戒需要有基礎,對于一般人而言,剛皈依后,先要去學習皈依學處。皈依學處中的“皈依法”要求做到不惱害有情,這條學處打開的話就是先行持十善,后行持戒律。故初修業人應先明業果,明白什么是善及其果,什么是惡及其果。明了之后,如理取舍而修正行。
這樣鍛煉了一段時間,并能基本做到十善之后,進一步受持五戒比較穩妥。因此才皈依的人不要急著受五戒。但也有一些人比較有善根,他行持十善已經很熟練并且對持戒也很有把握了,他(她)在受皈依的同時也可以受五戒。但就一般人而言,還是先要有個鍛煉的過程,即先行持十善之后再受持五戒,否則什么都還搞不清楚就受五戒,很容易導致犯戒,犯戒過失很大。
但如果是已經皈依了很多年的老居士,還害怕受、不敢受五戒的話,那也是一個問題。不受戒的人永無成佛因緣。如果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家,也不在社會上做什么事情了,十善業道也基本能做,若其本人愿意的話,最好早點受持五戒。因為老人家不太可能犯到根本,并且由于受持五戒的功德,對老人家后世往生善趣有很大幫助。
當數思惟尸羅(凈戒)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大涅槃經》
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
一切稼穡依于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妙臂請問經》
別別五戒有何利益?略舉如下:
首先,受持五戒能得二十五位善神護佑。外道、鬼神無可奈何,敬而遠之。
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營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
——《佛說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
其次,受持五戒能令人身的價值最大化。
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后難得,愚莫時中眠。
——《入行論》
比如一位沒有受戒的普通人,在一天當中沒有去打蚊子,或殺雞、殺鴨,這不算做好事,這一天沒有增長功德。若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在一天當中沒有去打蚊子或殺雞、殺鴨,他是在做善事。為什么?因為他(她)在受五戒的時候已經發愿了,盡形壽不殺生,就是說只要他(她)活著并且不去殺害任何生命,這個戒體的力量就不斷地生起善法,戒的功德就不斷地增長。
第三,受持五戒能令行者防非止惡。
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經云。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能得入故。
——《法界次第》
當受戒的人要干壞事的時候,戒體會生起一種力量把它擋住。比如受了酒戒的人,別人勸他(她)喝酒的時候,他(她)一定不會喝,因為他(她)受了戒,他(她)有一個很強烈的阻擋的力量、一個堅定的理由、一個堅強的心,這個心非常寶貴。如果沒有受酒戒的人,別人勸他(她)喝酒,他(她)喝了就喝了,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對。殺生也是一樣,沒有受戒之前,自己殺只雞、鴨來吃或叫家人殺,是很正常的事情,受戒之后就會堅決斷除自己去殺,也不會叫別人去殺,反而會盡力保住它的生命。
第四,受持五戒能獲圓滿善妙人身。
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若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愛敬,所愿皆得。深信業果中云。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余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智論》
五戒能對攝十善,其功德果報亦爾,清凈受持五戒者亦能獲得十善業的異熟功德和果報。比如:不殺生,能得長壽,不會壽命短促;不偷盜,能得財富自在。有的人福報很大,不需要很努力,錢自然很多,有時間修行。而有的人每天要辛苦地去干活賺錢,錢也不多,也沒時間修行。另外有錢了,可以多去做好事,比如出錢放生,布施窮苦的人、病人;不邪淫,能得眷屬圓滿。比如說丈夫或妻子會很忠貞不二,不會找第三者,那互相就不會因為家庭矛盾的困擾而心神不寧,無法安心工作、修行;不妄語,能得信言圓滿,你講的話很有可信度,有威信,別人會聽你的,并且你不會遇到欺騙你的人。
諸如此類受戒的圓滿功德,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求解脫,更好地去利益眾生。就現世來說,也有一些人因清凈護持戒律,感得現世人身由劣轉勝。
第五,受持五戒能令行者臨終往生更有保障。
寧當舍棄自身命,終不毀犯如來教;于戒護持到彼岸,隨其所愿悉往生。
——《月燈三昧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
——《觀無量壽經》
佛的正法分二,即教正法與證正法。對于一位還沒有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的凡夫來說,怎樣生起證正法呢?一個方法是通過聽聞師長講經說法之后便生起了一分教法。另一個最主要的方法,是依靠別解脫戒的戒體。戒體是由受戒時所發的強烈誓愿而生起的,之后它會不斷地相續下去,一直到我們這期命終,這種相續的力量就使凡夫在臨終時很有保障。因此別解脫戒的戒體是一個很寶貴的法。
第六,受持五戒是后世暇滿具足的主因。
“暇滿”中云:“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于善趣,亦須戒等修一凈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凈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凈愿為結合等,眾多善根?,F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稀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皈依三寶和行持十善是不墮三惡趣、得人天身的因。受持五戒是獲得圓滿暇身的主因之一,暇滿人身比一般的人身超勝很多。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求一個增上生,這輩子我們信佛能修行,下輩子還要繼續修行,要福報更大、智慧更大,顯現的善知識更多、更優秀,則我們聽法的機緣也更多,然后理解得更深刻,我們聞思修的力量更強,我們的證德更高。這些超勝之處的根本原因就是戒律,這是受戒不共的殊勝之處。如果一個沒有受戒的人,則很難具備這一點。
第七,受持五戒是究竟解脫、涅槃的基礎。
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無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
——《優婆塞戒經》
持戒是對治業和煩惱的一個利器,不持戒就沒辦法遮止惡業和煩惱,持任何一條戒即能獲暫時之解脫,即暫離惡業煩惱之系縛,因此稱之為“別別解脫”。要獲得究竟的解脫及涅槃,應當要學寶貴的三學之道,其中又以戒學為基,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此,戒非常殊勝!
第一,犯支分及根本戒,罪墮加倍。
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則罪重。不受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有重?;蛴腥四苤刈镒鬏p,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于世戒。伊羅鉢龍受于義戒。鴦掘魔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羅鉢龍壞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優婆塞戒經》
犯戒得二種罪,一個戒罪,一個性罪。比如一個沒有受五戒的人打死一只蚊子,造了一個殺業道,種下一個投生三惡道的因,即“性罪,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惡。故性戒受與不受。作之俱是罪”。如果受五戒的人,同樣也打死一只蚊子,他(她)除了殺業性罪以外,還加一個犯戒的罪,“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殺等。則更加違制之罪”。相比未受五戒者,受戒者犯戒所感的未來下地獄的時間更長久,痛苦更深廣。因此剛皈依的居士,如果連殺、盜、淫、妄都沒有搞清楚,就去受五戒,則很容易犯戒,犯了戒未懺凈的話,那個罪就一直在增長廣大,即等于天天在造無數倍的惡業,等明白過來時,已經造了很多惡業,后悔莫及了。
第二,犯根本戒障礙出家。
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皈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依根本乘來說,若犯了五戒根本中的任何一條則不可作法懺,即不通懺悔,永棄佛海邊外,譬如死尸,大海不納。破戒之人,戒海不容,更不得受沙彌十戒、比丘具戒、菩薩大戒,以根本破壞故,善法難生故。
依大乘來說,破根本者能修大乘取相懺,但取相懺的凈罪相極難見,“取相者。如方等求十二夢王菩薩?;蛞姽?。見華。摩頂。虛空藏中唱聲印臂。相起罪滅。雖不正明作法。兼得事用也”,相未起,罪未滅,因此犯根本會障礙出家。
如果犯了別解脫的根本,然后懺悔干凈了,戒體是否還能復生,或者說還能不能再受五戒乃至其他別解脫戒?依《菩薩戒品釋》的觀點是:若犯根本就算取相懺見凈罪相了,戒體也不能復生,只是說可以不受苦報了。那么這就告誡我們,受五戒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能犯根本戒,因為犯了就再沒有此生重生戒體的希望了。
應思五戒利益,令自歡喜受持。
優波離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盡形壽。是故不得。
——《大方便經》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俱舍頌》
五戒是要盡形壽受持的,同三皈一樣,沒有短期受持五戒的?!毒闵犴灐氛f受別解脫戒的時限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壽”,盡形壽受;另一種是近住八關齋戒,一晝一夜受。除此沒有第三種。五戒屬于前者,即時限為受者的這一期生命。
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
言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有情,當離殺等。
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儀支,能持不犯。
言處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方域,當離殺等。
言時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
言緣定者,念我唯除戰等緣,能離殺等。
若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
——《俱舍論》
《俱舍論》里說,要想得到別解脫律儀的人,在受戒的時候不能做五種限定,否則得不到別解脫戒。五種限定是對有情、身口七支、處所、時間、因緣做限定。
一 有情決定,是遍一切有情。無論人或動物,無論大或小等,若定為僅對某類有情持戒則不得戒。比如:殺戒是對一切有情來說的,不能說不殺人但殺動物,或者不殺雞、不殺豬,但要殺狗,這樣限定就不行。
二 支決定,是所有的戒條。比如受八關齋戒,要八條全持;受沙彌戒,必須十條全受持;受比丘戒,必須二百五十條全受持才能得戒,若定為僅受持其中的部分則不得戒。五戒在這里有點特例,因為有其他部派認為五戒是可以部分受持的,比如持兩條、三條、四條。除五戒外的別解脫戒都要全部受持。
三 處所決定,是一切方所。不能定為僅在某些地方或某個國家持戒,否則不得戒。
四 時間決定,是盡形壽,不能定為某個時間或某日、某月持或不持,否則不得戒。
五 因緣決定,不能定為某個因緣持或不持,比如平時不殺,打起仗來要殺了,這樣想就不得戒。
由于受戒時不可做這五種限定,所緣非常廣大,因此持戒的功德也非常大。受戒者在受戒時要避免這五種定限,以免不得戒。
如上布施。及受三皈五戒。慈念眾生福。復不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能令行者滅生死苦。終成佛道。故其福最勝也。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皈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下中上隨心。
——《俱舍頌》
五戒能感人天福報乃至三乘圣果,求戒者應令自受戒動機清凈,發心殊勝。戒是解脫的因,由戒可以生起增上的定學和慧學,如果修持大乘道,也是以戒為基礎,所以求戒的心是和出離作意相應的。五戒是最基礎的別解脫戒,即攝在中士道之中,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中士夫要厭患生死輪回之苦并欲求解脫三有。因此勸受持五戒者,應有一分或多分希求解脫輪回苦的發心為勝,同時要了知戒律具有止惡生善和究竟解脫苦的殊勝功能。以這樣的清凈、明確的動機來求受五戒。
稱近事發戒 說如比丘等。
——《俱舍頌》
五戒得戒體,是在五戒儀范中的“三白羯磨”這個環節。
“弟子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我從今時始,乃至盡壽中間,愿做優婆塞(優婆夷)求尊授予。”(三說三拜)
阿闍黎言:“此是方便。”
近事言:“爾。”
戒律唯佛制,菩薩、羅漢不能制,世間外道更不能制,因此唯佛教里有。因此戒律非常殊勝難得。戒律是三學之首,能斷現有漏及當有漏。五戒屬別解脫戒,亦屬法寶所攝。法寶之中最究竟、最高者為涅槃,皈依法的究竟目的是證得涅槃,受持五戒是證得涅槃的基礎。因此在五戒儀范中念“皈依法”時要有希求心,希求戒師授予五戒,希求能得到這個戒體,能得到最高法寶的一個前因。
善男子。如來說優婆塞?;蛴幸环??;蛴猩俜??;蛴袩o分?;蛴卸喾??;蛴袧M分。若優婆塞受三皈已。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故智度論云。戒有五種。始從不殺。終至不飲酒。若受一戒。名一分優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優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優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優婆塞。若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汝今欲受何分。當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其意授。
——《皈戒要集-受五戒法》
按照我們師父敏公上師授五戒的儀式,五戒可以全部受持或部分受持,但酒戒必須受持,另外再加殺、盜、淫、妄中的任何一條,即五戒最少須受持兩條,最多受持五條??磦€人的情況,如果你部分暫時做不到,那你可以選擇先受四戒、三戒或二戒,當然能全部受持是最好的。最好在受戒之前就要想好你要受幾條戒,然后在念羯磨文發戒時,你心里就想你是要受幾條戒的。
五戒儀軌“三白羯磨”之后是戒師宣說戒相,令受者識戒堅持,在這里受戒者要認真聽戒師說每一條戒的戒相,并發愿堅持不犯,受哪一條就對哪一條答“能持”。
綜上幾條要點,總的來說,正受五戒時要聽清楚,想清楚,說清楚。
第一、要清楚地聽到戒師的話;
第二、要想清楚上述的要點,儀軌每句話的含義,如理作意;
第三、要自誓并發出聲音,不能不發聲。
五戒受好后,戒師緊接著要略說五戒中前面四條的根本戒,令受戒者明了根本與支分的界限,不因無知等因緣犯根本,時時刻刻守護根本,無論如何不能毀犯。
第一條,殺戒。犯殺戒根本、失去戒體的,是指殺人,比如墮胎。自殺不算根本,不會犯到根本,會犯中品。墮胎是年輕人比較容易犯的殺戒;此外,還有一種也很容易犯,比如說,爸爸媽媽有重病住醫院了,然后醫生說:“你看他(她)那么痛苦,還是放棄治療,選擇安樂死吧。”然后你也同意并且這樣去做了,病人因此死了,這個就犯殺戒根本了,而且是殺父母的五無間罪。這種是由愚癡發起的,但并非所有的放棄治療都是犯殺戒。
這里再舉兩個犯殺戒的例子。比如病人現今50歲,他通過吃藥治療,可以治愈并活到60歲,但你不給他吃這種藥,選擇放棄治療,顯而易見這種情況就是犯了殺戒。因為這是屬于可以治而故意不去治,或者主動去給他一種藥吃以結束生命,這都算殺生了。再一個例子,比如一個病人吃了藥就可以好的,你跑過去勸說:“人生苦,極樂世界樂,你還是早點超生吧。”然后他聽進去了并絕食等死??墒菃栴}是萬一他死了,但由于往生的資糧不夠并沒有往生,死了投胎去三惡道而更苦了。因此這種讓他放棄生命的情形也算殺生。
再舉些不算犯殺戒的情況,比如病人已經活到80歲了,一般而言,80歲的壽命可能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這個也沒有人能很確定。假如醫生提了一個治療方案是要給病人做一些會帶來巨大外創和痛苦的治療,如把脖子割開插一根管子進去,或插很多管子到內臟去等等,這種治療很可能會讓病人臨終時產生巨大的痛苦而失去正念、從而墮三惡道,這種治療是可以放棄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進重癥監護室,這種放棄不算犯。類似這樣的情況比較微細,后面要好好學習了解。
第二條,盜戒。犯盜戒根本,比較容易區分的一個標準是會被抓起來,會被判刑。判刑也不需要殺頭,只要是會被抓起來就犯了。如果沒達到,不算犯根本,可以懺悔?,F在社會上最容易犯的是偷稅、漏稅,還有那些偷盜別人的版權、知識產權之類的。
另外在三寶地容易犯的是錯用或侵損三寶物,犯了達到一定數量就成了愚癡波羅夷。比如一些依著僧團而住的居士,在協助承事三寶的事情或受用常住的財物時,如果他錯用了三寶物,或不能互用的混用了,這就犯盜三寶物了。他是怎樣犯的呢?就是他在管理使用三寶物的時候,沒有搞清楚施主的意愿,認為都是三寶的東西,互用一下沒什么關系,這樣就是按照自己的主意去使用,從而違背了施主的意愿,錯用了三寶物。其他還有很多容易犯的情況。
這類錯誤不一定小偷才會犯,經常是一些善良的信眾、居士們會犯。他們由于不明因果、缺乏智慧的緣故,接觸得越多越容易犯,這樣是很危險的。這個罪也不觀待人的區別,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對僧團的貢獻或作用多大,只要亂用三寶物了,那這樣的人就很可悲,因為要下地獄。這個在出家人的《僧護經》中有很多公案。所以你們有的居士不知道因果的,不要隨意去接管寺廟。比如有出家人和居士很要好,會把寺廟送給居士的,如果你是這位居士,你不懂因果的話,千萬不要高興,應感到恐懼,因為你拿了那個廟,你又不懂什么是三寶物,然后你肯定會混用、錯用,最后的果報就是下地獄了。所以居士如果搞不懂這種因果關系的話,千萬不要去接管寺廟,特別是一些小廟,出家人去接都很有危險,因為它前面已經混起來了,一筆糊涂賬,而且你也問不出、搞不清它的來龍去脈,然后你跟著繼續去錯用,那你就完了。這個財物之類的東西非常細。所以受戒之后一定要明業果,要詳細學“盜三寶物”的戒相。
第三條,邪淫戒。女的犯邪淫根本,是與除了她的丈夫以外的任何生命形式(包括動物)做了男女事情的根本。男的犯根本,是除了他的妻子以外的任何生命形式(包括動物)做了男女事情的根本,那就不可懺了。其他的擁抱、接吻這些可以懺。要注意邪淫和淫欲不一樣,犯邪淫的對象是丈夫和妻子之外的?,F在有一個爭議,就是“出錢找妓女算不算邪淫?”按照經文,出錢不算;但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按照該國的法律,如果允許找妓女,那么出錢財不算。反之也算犯。
第四條,妄語戒。犯妄語戒根本,主要是指說了大妄語,犯了大妄語罪?!段褰湎嘟浌{要集注》中說:“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中重罪。妄言見神、見鬼,妄言持戒清凈,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也就是自己未成圣者卻說已成為圣者,沒有見到天神等卻說見天神來了、龍來了、鬼來了。自己未證卻說已證超人一等的超能力,主要是指超出欲界的功德,得到色界的功德。沒有得禪定說得定了,沒有神通說有神通,說能預見未來的事情。這些都屬于大妄語。這些里發起妄語的動機一般是希望由此獲得名或利。
得了戒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它護持好。就像皈依一樣,皈依之后,要好好保護皈依體;受了戒之后,要好好保護戒體。
失去戒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舍棄了戒體,比如說你對一個聽得懂你話的人,你跟他清清楚楚說舍棄五戒了,然后他也聽明白了你舍棄五戒了,這樣你的戒體就失去了。另一種是由破根本戒而失戒體的情況,五條戒里面犯了酒戒和前四條的支分戒是不會失去戒體,但破掉前四條的根本,就會失去戒體。但是沾酒會導致破根本,支分戒不護持好也易導致破根本,因此對酒戒和支分戒也要護如眼目。另外,如果一個人犯了支分戒的話,他依著戒體而生起斷惡生善的力量會減弱;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話,他這種力量就徹底消失了。因此最好不要讓戒體受到任何損害,特別要注意不要破根本。若犯了一點就要及時地去懺悔。那如何防止犯戒呢?對治犯戒四因:無知、放逸、不敬圣教、煩惱增勝。其對治法:
一 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首先是如何對治“不學無知”。不知道什么是犯與不犯,因此犯了也不知道,糊里糊涂的。犯戒四因之中,這個最主要。怎么對治呢?要去學戒,去聽聞、去了解什么是持、什么是犯,搞清楚了就不會去犯了。佛經里邊有個比喻,門口有個火坑,你明知是火坑,你跳下去當然要燒死。若你不知道或是沒注意到有個火坑,你掉下去也要燒死。前面已經簡略地指明了一些犯根本戒的標準,但這樣的簡單了解還不夠,以后還必須詳細學習五戒的開、遮、持、犯,學習敏公上師講的《律海十門》,以及三門宗振和尚講解的《五戒相經箋要集注》。
二 放逸對治者,謂于取舍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死懼等,當知是學。
第二是如何對治放逸。對治放逸就是你對已經學習過的所緣行相[2],哪些是該舍的、哪些是該取的要記住,持戒的時候不要忘了憶念。還要剎那剎那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若趣向是善的,要??;趣向是惡的,要遮、要舍。對自己做壞事感到羞恥,叫“慚”;恐怕人家譏嫌而感到羞恥而不做壞事,叫“愧”。要有慚愧心遮止作惡。也要知道作了惡、犯了戒之后感什么苦果,對將來感的苦果感到恐怖。要這樣來對治放逸。
三 不敬對治者,謂于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第三是如何對治不敬三寶。對戒不恭敬、不當一回事的話,就容易犯戒。佛是制戒的人,佛所制的是戒,同梵行是跟你同樣清凈持戒的人,對這些也都要修恭敬心。
四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第四是如何對治煩惱熾盛。有的人煩惱起來的時候太厲害了,力量大得逼著他一定要犯戒。這樣的情況該怎么對治呢?“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要觀察自己是哪一方面的煩惱最盛。有的人是瞋恨心最大,那他平時多要修慈心觀;有的人是淫欲心最盛,那他平時要好好地把不凈觀修起來,把它的力量削弱,否則一時爆發起來了就止不住了,就要去犯戒了。各人要觀察自己哪些煩惱最盛,要提前努力去對治——貪用不凈觀,瞋用慈悲觀,癡用緣起觀,不要等煩惱爆發了,再臨時抱佛腳就來不及了。
故勵力守護,莫為罪染。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舍,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惰髥柦洝吩疲?ldquo;于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舍,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受戒之后護持凈戒,是佛弟子所應為的,哪怕是支分的、微小的也不要去犯。假使有所違犯應須悔罪,還復清凈。哪怕是犯了較輕微的戒,也不可不加考慮任隨它去,而是要依佛所說的出罪的方法,很謹慎很努力地去懺悔,把罪除掉。以免將來犯得更大,甚至犯到根本上去。另外無論是大戒或是小戒,都要好好懺悔。哪怕是犯小戒,不懺悔干凈也會感到未來墮地獄的苦果。因此假如不小心犯戒了,就要馬上好好懺悔還凈。
若犯上品不可悔罪,依小乘法,則永棄佛海,名為邊罪,不許懺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惟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得重受五戒等。
若犯中品、下品者,應懺悔。犯中品者,向清凈大小乘僧眾三人前說罪。犯下品者,向一人前說罪?;驘o三人,止向二人、一人亦得滅罪。倘無清凈大小乘僧眾堪向說罪者,但殷重自誓終不復犯,罪亦得滅。若有人可向說罪者,必不得自誓滅也。
——《五戒相經箋要集注》【補】
若犯上品罪,依小乘是不通懺悔的,也不能再得戒體。只有依大乘的“取相懺”來懺悔,但是上品罪要懺悔清凈很不容易,因為修大乘取相懺要見凈罪相的時間需要很久,并且需要非常努力地懺悔,功夫不到的話還見不到。也就是說見凈罪相很難,就算見到了,最好還要請一位善知識給你印證一下,確實是好相了,那就證明你這個上品罪滅掉了。可以這樣說,一百個人懺上品罪,大概就一個人能夠見到好相,說明這是很難的事。[3]
若犯中、下品者,應用“作法懺”,又叫“對首懺”,即向清凈持戒之比丘懺悔,雙方都現前,犯者發露、依還凈儀軌懺悔。這種懺的要點是,犯者不能輕視犯戒、屢造屢犯,要殷重對待持戒,并發愿后不再犯。這樣懺悔了戒罪,業道的罪還要懺,可以用三十五佛或者八十八佛等方法懺。
但記住一點,在末法時代持守一條戒都是功德無量。如果你犯了一條根本,千萬不能破罐子破摔,想著犯了一條干脆連其他的也一起犯了,千萬不能這么想。因為就算你犯了一條根本戒,但你還守著其他幾條,所以對于受持幾條戒這么大的好事應該隨喜。因為一般受了戒很難做到連微小的也不犯,我們要看大的方向,犯了馬上懺悔改正,懺悔則得安樂。所以總的來說要往好的方面去看,看自己受了戒并且大部分都做到了,那就很值得高興,不要老往那些細小的方面看,這樣的話就很好。
五戒的日常行持要做到每天念一下戒相。比如說,“不殺不盜取,不淫不妄說,不飲用諸酒”,憶念一下這些簡單的頌子,以便于檢查和提醒自己不要犯戒。按照嚴格行持,是要做到每天憶念六次,把一天分成六個時段來憶念。做不到的至少半個月要把廣的戒條憶念一遍,這樣的話可以經常提醒自己,不因忘記而犯戒。
五戒簡頌
皈依佛法僧 盡形持五戒 不殺不盜取 不淫不妄說
不飲用諸酒 終生無違犯
五戒偈頌
皈依佛法僧 盡形持五戒 不殺不盜取 不淫不妄說
不飲用諸酒 終身無違犯 并供養三寶 和尚阿闍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無違逆 于上中下座 三業常恭敬
復方便勤求 坐禪及誦經 乃至諸學問 勸助作福等
廣開涅槃路 閉三惡道門 菩提戒之基 增長正業行
從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
另外,有一本《律海十門》,是海公上師講的一套學戒、持戒的方法,這套方法非常善巧。學戒一開始首先是知道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知道以后具體如何做到不犯,要有善巧,因為一開始容易犯的原因,除了煩惱很重以外,還一個是由于不了解所處的環境。因此海公上師主要通過“辨識”即辨識環境的方法來對治。比如為護持淫戒,就不能去歌舞廳、妓院等一些容易產生犯戒因緣、而且很容易令人犯根本的地方。假如一個人本來是很有智慧的,可以靠智慧防護遮止不犯淫戒根本,但只要去了這些地方就很容易受染污,就能很難再靠他的智慧去對治了,不小心受染污之后,接著就犯根本了。關鍵就是不要去這種地方,不要走進去。這是海公上師講的特別善巧防護的方法,有關詳細介紹,大家可以學習敏公上師對此的講解。
還有一個觀修的善巧方法是“攝修心要”,在《律海十門》講五戒的時候,講了“四根本修心要門”。這個本來是屬于講比丘戒的《辨識阿含》里邊的,但因為這四條也共于居士,所以居士也可以聽,但是再下邊微細的比丘戒,居士就不能聽了,因此把這部分放在《律海十門》里講。四根本戒要想不犯,那平時一定要練習。如何練習可以保證不犯?要經常按頌子去觀想這個險境,就會使我們害怕犯戒而不敢犯戒。那就要把這四條修好。如何修得好?先要知道條相內容。如何能知道?背下來。背下來你總不會說不知道了吧?你背都背下來了,怎么不知道呢?如果你背不下來,什么條相、什么內容都不知道,那也就談不上修了。這四個“攝修心要”是很重要的,一般都是要背的,希望大家能背下來。
第一條是淫戒攝修,因為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放在第一個?,F在的環境使人的欲望偏重了,從而導致智慧羸劣,意志力也偏弱,因此就更需要好好地串修這一條。第二條是盜戒攝修,第三條是殺戒攝修,第四條是妄語戒攝修。
淫戒攝修
佛語諸比丘 觀淫欲鄙穢 糞器死豬腸 枯骨斷肉想
勝夜叉獄卒 饑狼毒蝎等 寧入熱鐵網 不墮愛河中
言視毒箭傷 往來履鋒刃 身手觸斬砍 受物捧刀輪
入家墮火宅 偕行迎風炬 同坐處深阱 通書告死刑
閻浮有毒樹 觸樹見樹形 嗅香聞樹聲 聽名見畫影
聞談說擬議 悉中毒身死 不識無愛覺 或習護命法
持律好比丘 雖逢而無害 日六次觀熟 遭敵保不敗
盜戒攝修
依諸教所云 執掌三寶物 羅漢須陀洹 無則持凈戒
識因果業報 畏后世慚愧 克我執知悔 分物心等平
若侵損僧物 隨愛憎取與 不護惜浪用 愚癡波羅夷
望十方圣凡 各各成盜罪 勝五逆四重 無法能除悔
于他正士所 聞法義修行 轉于異地方 為利而宣說
言我自會悟 如是深妙理 盜法大妄語 得財根本罪
(妄傳法等)
說法巧媚世 諂笑以趨時 不識詐言識 不知詐言知
若法謂非法 非法說為法 若律謂非律 非律說為律
或餉饋請謁 奔趨無倦意 多方邪命求 得則皆盜罪
財利大毒蛇 鉤蜜鹿角井 受用圖安享 是眾苦之門
毀戒地獄苦 慳貪餓鬼淪 多求世輕鄙 壞滅安樂因
佛制四依住 十二頭陀行 少欲知止足 是不貧之因
殺戒攝修
著財色名聞 乖違起忿惱 破壞無自他 猶如不治火
若瞋于此人 欲令消滅盡 使他人打殺 棄舍思永離
殺由貪瞋起 護殺戒貪瞋 一念瞋恚意 百萬障門啟
常修四無量 證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罵打我不恨
有過當應爾 無過彼自罪 思業因果報 念無??绽?/span>
罵訾惟有聲 分別由我識 系心自善法 不遑計他語
病者被鬼惑 良醫應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應竊喜
幸不奪我命 令我生厭離 免地獄沈淪 于我有殊恩
達多嘗打佛 外道罵如來 況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毀
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報瞋 打殺還打殺
同世間粗漢 何能稱福田 能忍則具悲 現前成自利
以瞋心殺害 現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為人短命等
菩薩修忍辱 割截都無恨 小兒瞋乳母 剎那地獄淪
妄語戒攝修
五 語
如來真實語 各各不誑異 離世間理想 忖度虛構畫
是名為真語 依戒定慧學 此行墮染污 此行得清凈
如言行不虛 是名為實語 現量第一義 真諦十如等
如來隨自語 是名為如語 世尊見言見 知聞言知聞
現實有不虛 是名不誑語 教海廣無邊 自語不相違
四十九年說 初中后一貫 大哉十力尊 無說說種種
契機施悉檀 三藏語一致 是名不異語 佛子應學佛
五語心常念 說必引義利 慰問身安適 順緣吉祥愿
逢興盛慶悅 贊施問戒定 放逸者諫誨 念無常精進
于學修有疑 決擇開正知 邪倒惡見生 方便使入正
說制戒緣起 犯戒引還凈 說法依法印 圓滿據三支
不作無稽語 傳語街巷論 若初修行人 說斷障蓋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調柔 說諦理相應 愚者說更殷
五邪命
詐現奇特相 出言故驚人 笑哭年增減 自表己功能
令他說自忍 談相說吉兇 巫醫星命等 選擇說風水
吟詠琴曲等 高聲現威相 言王官勢力 災禍恐怖事
此處得利養 而向彼處說 稱道誰施廣 譏嫌某施微
諸妄語邪命 以求取利名 現世為人輕 死后地獄淪
大概的要點基本說過了,詳細的請大家再去學習敏公上師講的《律海十門》和宗振和尚講的《五戒相經箋要集注》,這兩本書有錄音也有講記。已經受五戒的希望你們好好地去學習戒相,并做到護持不犯,好好信守這五條。
信念的力量是非常強的。舉個外道讓恒河水倒流的公案:過去外道有一種咒語、諦實語,就是信守很簡單的一個原則:對每個來到自己面前的人都誠實以待。如果一輩子都做到信守這個原則,然后用這個去發愿:要讓恒河水倒流。結果就真的可以做到。這就是信守這條信念的力量所感。
但現在很多人沒有信念,也不敢有這種信念,他們覺得戒律好像很麻煩,這就太可悲了。因此我們應該打破這種思想,怎么做呢?就是我們受了五戒的人要做到這五條原則,在各種環境下都堅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做這世間上有著最好原則性的人。這樣的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種非常強的力量,它可以保護我們不會去做害人的事,不會被人害,不會上當受騙,不會沒有原則等等。有這五條原則的人到哪里都是很高尚,很光榮的。
佛弟子守好五戒之后能漸漸得到定慧的功德,不斷增上。守持五戒也是在家居士住持正法的一種辦法,有一種很強的力量,也是將來能夠往生好地方的一個很踏實的資糧。
1
[1] 依據智敏上師《律海十門》講記中“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整理。
[2] 所緣:客觀的外境叫所緣。行相:所緣之境在心上反映出來的樣子。
阿彌陀佛,師父你好,請問,在家學佛的人能選擇...
如何讓自己增長福報? 《優婆塞戒經》:善男子,...
佛經中講,一切眾生之所以投入娑婆世界六道輪回...
生活中常用善語言稱贊他人 可以結善緣修功德【視...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員在推動...
怎樣做一個居士 圣嚴法師 著 目錄 一、三類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如何把所學的佛法在生...
師父,我學佛不太精進,怎樣制定功課比較好?...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我們在世間生活難...
每念一句都心想:“放下一切雜念、往生西方極樂...
《 居士五戒淺釋 》 宗宙法師 講述 〔2019版〕 (內...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我們在世間生活難...
怎樣做一個居士 圣嚴法師 著 目錄 一、三類法門...
問:因條件限制,家中只有在墻上貼一張阿彌陀佛...
如何給孩子培植福報【視頻】...
虛心傾聽,反思言行 有人的地方,難免會出現摩擦...
佛經中講,一切眾生之所以投入娑婆世界六道輪回...
師父,我學佛不太精進,怎樣制定功課比較好?...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我們在世間生活難...
生活中常用善語言稱贊他人 可以結善緣修功德【視...
如何讓自己增長福報? 《優婆塞戒經》:善男子,...
南無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如何把所學的佛法在生...
當年佛陀曾教誡弟子食存五觀,即于飯食時,需作...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員在推動...
阿彌陀佛,師父你好,請問,在家學佛的人能選擇...